摘要:4月12日,南寧陽光燦爛。仙葫開發區蓉茉大道人來車往,很多人沒有想到,路旁一排不起眼的建筑里,今年1月才落成的自治區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的自動監測站(以下簡稱監測站)就在這里。 而在過去一段時間里,這里很繁忙。自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后,這里多次檢測出碘—131等極微量…
在大家的眼里,這里顯得挺神秘,到底那些看不見的核輻射是怎樣被“捕捉”到的?4月12日,記者走進這一監測站,揭秘核輻射監測和防輻預警的整個流程,并探訪廣西的核輻射監測體系“大腦”——廣西輻射環境監測數據匯總處理中心(以下簡稱監測中心)。
【“眼”觀六路】
監測站隨時捕捉射線輻射
4月12日下午,在自動監測站里,停著一輛可移動監測車。“這段時間南寧的輻射分析情況,都是從這里采集的。”工作人員小楊介紹,車體有兩個自動監測室,而旁邊安裝著一個“櫥柜”,上面安裝著兩口“大鍋”。據介紹,這是一套干濕降塵物采樣器相連,分別是收集雨水和降塵中微粒或者懸浮物,如果下雨能自動打開蓋子“接水”;而在晴天時,則能變身“沉降缸”自動沉淀、吸附空氣中的顆粒。
小楊告訴記者,這就是一個自動監測站,與位于教育路的監測中心電腦相連,是今年1月才落成的,日本核事故發生以后,這里很繁忙。
記者登上監測車右邊的監測室,在這個監測室里,最重要的就是設置在左邊的氣溶膠采樣器,主要是檢測空氣的。記者觀察到,采樣器有管道與車頂的“煙囪”以及電腦相連。小楊說,大流量氣溶膠采樣器上附有一張白色濾膜,空氣中的懸浮物和攜帶的輻射微粒均會吸附在上面。每天早上,他們都會來這里更換濾膜,然后把前一天的濾膜采集到實驗室檢驗分析,檢測到樣品中放射性物質含量。而在電腦中則可以調出溫度、濕度、風向等數據,而這些數據與監測中心實時相連的。據介紹,設置在仙葫的監測站可以隨時捕捉空氣中的γ (伽馬)射線輻射劑量,只要這個數值在一定水平內,就表明南寧的環境沒問題,對人體也沒有影響。
【“腦”探萬物】
輻射監測數據這樣“出爐”
如果說監測站是“眼睛”的話,那么位于教育路的監測中心就是“大腦”了,這里的數據與監測站實時相連,可以隨時捕捉射線輻射劑量,共同建起一道“隱形預警防輻墻”。
“如果電腦上顯示數據偏離基本值的位置,就表示監測到輻射物了。”在監測中心,廣西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站長楊名生對監測站和監測中心做了一個形象的比較:兄弟倆,一人在郊外“望風”,一人在家中“驗貨”。可以監測到萬分之一貝可的輻射量。
而3個“法寶”:監測站、大流量氣溶膠采樣器及能譜儀共同構成一道“隱形防輻墻”。楊名生告訴記者,南寧有沒有核輻射,全靠它們檢測。
【晝夜不分】
每三小時報一次數據
4月12日下午,記者在廣西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看到,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一部分工作人員在進行數據分析,另一部分工作人員正趕著作數據匯報。辦公區的墻上,貼著該站以及南寧、桂林、百色三個市的應急值班電話號碼。楊名生說,從3月份開始,他們一直處于“應急狀態”。
楊名生說,核輻射問題關系到廣大市民日常生活,他們要最真實客觀地監測和分析報告數據。 據他介紹,日本大地震發生后,他們就立即成立核輻射應急小組,到目前為止,工作人員沒有休息過一天。雖然現在一切監測數據都顯示正常。
“以前每個月向國家環保部上報一次監測數據,后來次數越來越頻繁。”楊名生說,剛開始時是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上報一次數據,而后上升成一天上報5次,而最近更是要求不分晝夜地每隔3小時上報一次數據,如此密度前所未有。
楊名生表示,截至目前,廣西的監測結果表明,全區輻射環境暫處于正常水平,環境輻射水平也暫時在正常范圍,處于安全運行狀態,請公眾放心。
【四站一中心】
共建“隱形防輻墻”
在南寧市,除了位于仙葫的監測站,還有一個位于民主路的南寧市自動監測站,同時負責監測整個城市的輻射環境狀況。
在監測中心的監控中心,打開輻射環境監控系統,記者看到,除了南寧,目前在桂北的桂林、桂西的百色也有監測站,呈一個三角形狀,全區這4個監測站監測到的數據隨時反饋到監測中心。只要打開電腦,就能實時關注到二級城市的輻射狀況,一旦電腦顯示異常,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就會馬上趕赴現場,對當地空氣和土壤等元素進行分析。
“今后,我區還將在地級市建設更多的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并以防城港周邊為沿線,形成一道強大的保護防線。”楊名生表示,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是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能對大氣環境中一些輻射環境要素進行連續自動監測,它不僅能實時掌握地區輻射環境質量現狀和變化趨勢,而且能起到核安全預警監測作用,對于確保公眾健康和輻射安全有著重要的作用。據了解,廣西是全國首批建設輻射環境自動檢測站的6個省區之一。
廣西金源置業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桂ICP備05009203號